擺脫濕氣困擾!又濕又黏的日子,又一春中醫來幫忙!
- 又一春
- 2024年11月15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2024年11月16日

在台灣潮濕的氣候裡,每到雨季或颱風天,濕氣總是悄悄滲入我們的生活中。疲倦、沉重感、水腫不退,讓人身體不適、心情煩悶。傳統中醫告訴我們,濕氣不僅來自外部,還會因為飲食與生活習慣在體內滯留,導致「濕重體質」。
透過中醫的「祛濕」療法,我們能夠改善體內環境,重拾輕盈舒適的感覺。從針灸、推拿到食療,中醫結合現代健康管理,幫助我們輕鬆排除濕氣。無論是紅豆薏米湯還是穴位按摩,都能在日常中進行,讓排濕變得簡單又有效!
想跟著又一春了解更多專屬祛濕方法嗎?讓自己從裡到外乾爽起來!
濕氣重是中醫常見的一種體質問題,尤其在潮濕氣候或長期飲食不當的情況下容易出現。濕氣會導致疲倦、水腫、消化不良等多種不適。以下是有效調理濕氣的生活方式與飲食建議,幫助您重回輕鬆舒適的狀態。
濕氣的常見症狀
濕氣重症狀與簡易改善方法
症狀 | 具體表現 | 改善方法 |
臉部浮腫 | 早晨眼周浮腫 | 喝紅豆薏米湯;早晨溫熱毛巾敷臉並輕輕按摩 |
腹部脹氣、沉重感 | 食慾不振、腹脹、身體沉重 | 喝山藥薏米粥;艾灸或熱敷腹部(中脘、神闕穴) |
四肢疲乏無力 | 四肢酸痛、無力感 | 適度運動如快走、瑜伽;睡前泡腳加薑片或艾葉 |
關節酸痛 | 關節僵硬疼痛,潮濕天氣加重 | 熱敷關節部位;艾灸足三里穴;針灸調理 |
鼻塞 | 經常鼻塞、流鼻涕 | 按壓迎香穴、內迎香穴、印堂穴、山根穴血液循環,改善鼻塞、通鼻竅 |
腸胃不適食慾不振 | 不愛吃飯、腹部脹氣 | 喝山藥蓮子粥;順時針按摩腹部促進消化 |
全身易疲憊 | 經常疲憊、身體感覺沉重、精神不振 | 輕量戶外活動;薑湯泡腳促進血液循環 |
平日生活方式調理
保持環境乾燥使用除濕機或自然通風,避免長期處於潮濕環境。
適當運動選擇出汗運動,如快走、瑜伽、跳繩,幫助排出體內濕氣。
避免濕寒侵襲少穿濕衣、避免光腳踩地,並在潮濕天氣時注意保暖。
食療改善濕氣重
健脾利濕的食材
紅豆薏米湯:薏米與紅豆搭配,利尿消腫,改善脾胃功能。
冬瓜排骨湯:冬瓜清熱化濕,配合排骨滋補,適合濕熱體質。
山藥粥:山藥補脾益氣,助於改善消化不良與疲倦。
多吃健脾食物
乾淨的纖維類食物,如燕麥、糙米。
瘦肉、雞胸肉等優質蛋白質,幫助脾胃運化功能。
避免濕氣加重的食物
生冷食物(如冰品、沙拉)。
高油高糖的食品(如油炸食品、蛋糕)。
簡單食療食譜
紅豆薏米湯
材料:紅豆50克、薏米30克、陳皮少許。
做法:將材料浸泡1小時後煮至軟爛,適量飲用,有助於排濕。
山藥薏米粥
材料:新鮮山藥50克、薏米40克、大米30克。
做法:材料清洗後煮成粥,早晚服用,養脾健胃。
濕氣重並非無法解決的問題,只要注意日常保養,配合適合的飲食與運動,便能逐步改善體質,恢復輕盈與活力。讓健康從內而外散發,遠離濕氣的困擾!
Comments